在印度,宝莱坞为何完虐好莱坞?

如果将“电影”和“歌舞”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估计很多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词便是“宝莱坞”——印度电影的代名词。

宝莱坞是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一个制片厂的名字。制片厂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孟买(Bombay)的字头“B”,“宝莱坞”(Bollywood)便因此得名。

 

印度孟买。阿西夫摄(新华社)

现在,宝莱坞作为印度电影产业的代称,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成了一个特点极为鲜明的文化标签。

提到宝莱坞电影,就不得不提它那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宝莱坞影片里都会有演员们又唱又跳的场面。

在电影中,歌舞经常承担着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很多时候,歌舞本身就是剧情的一部分,由片中的演员演唱,并且配以舞蹈来提升表现力。

宝莱坞电影中的舞蹈亦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早期,这些舞蹈主要根据印度舞蹈编排,融入了许多印度各地的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而在如今的电影中,舞蹈很明显地多元化了,它借鉴了许多欧美国家音乐MV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的编舞风格,有些电影甚至直接将西方流行舞蹈搬上银幕,让其与印度古典舞蹈交替出现在电影中。

印度电影这种丰富多彩的歌舞元素,与本土观众对于电影消费的需求和期待密不可分。在印度,本土电影构成了院线的主要份额,印度电影票又长期保持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使得印度人将电影视为一种“习惯性消费”,本土消费群体极为庞大。

一名男子在印度新德里练习瑜伽。张迺杰摄(新华社)

在市场的引导下,印度电影“分量”十足,动辄3个小时的时长,剧情跌宕起伏,歌舞元素丰富,而且还要辅以大量后期特效,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享受一道视听盛宴。

光有绚丽的歌舞还不够,宝莱坞电影乃至整个印度电影产业之所以如此发达,成熟的剧情架构能力功不可没。印度影片偏爱剧情类主题,多含有大量公式化元素,比如命途多舛的情侣、矛盾重重的家庭、贪污腐败的官员、遭遇不幸的好人与心怀恶意的坏蛋,等等。片方在创作剧本时,会尽量将上述元素与戏剧性杂糅在一起,使电影情节更加符合大众口味。

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印度电影在编剧上过于程式化,显得“工业味”十足。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工业味”能够极大地放大电影与观众的共情,因此对于票房的贡献还是非常可观的。

2016年底的《摔跤吧!爸爸》一经上映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话题电影,也让许多观众了解到阿米尔·汗这一宝莱坞巨星。阿米尔·汗参演或制作的电影,如《印度往事》《未知死亡》《我的个神啊》等在印度电影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三傻大闹宝莱坞》更被视作反映印度社会在教育制度、女性权益等领域诸多问题的一部寓意极深的佳作。

英国演员丽贝卡·豪尔(左)与印度演员迪皮卡·帕杜科内出席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高静摄(新华社)

其实,影片中的印度,何尝不是现实中印度社会的一个缩影。印度人口众多,种姓制度难以根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在贫富、社会权利等诸多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以宝莱坞作品为代表的本土电影将对印度经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搬上银幕,让普通大众能在惩恶扬善、邪不压正的叙事中感受正义与善良的光芒,并以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与满足。

只是,电影中那些普通人冲破桎梏、破茧重生的戏码,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呢?

宝莱坞电影中那些针对社会现象酣畅淋漓的嬉笑怒骂,映射在现实中,怕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印度民众欲言又止的一声慨叹,以及之后长久的沉默。

3D电影是如何实现的呢?3D电影原理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现如今对于电影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电影也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像今天这样的2D、3D电影。相对2D电影来说,3D电影的出现可谓是广受欢迎。那么3D电影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3D电影简介

3D中的D其实就是指的dimension,简单来说就是维度的意思。3D就是表示三维,我们可以用一个坐标轴来表示一个维度的话,那么在两个交叉组成的坐标轴上在增加一个坐标轴,就形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而我们所看到的3D电影其实就是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物体的延伸出屏幕的感觉。

有人说我们在电影院中所看见的其实就是一个平面的幕布,究竟是如何做到让观影者身临其境的呢?我们在了解3D电影形成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3D成像的原理。

image.png

3D成像原理

3D成像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人的两眼(瞳孔)之间一般会有8厘米左右的距离。要让人看到3D影像,就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使两副画面产生一定差距,也就是模拟实际人眼观看时的情况。3D的立体感觉就是如此由来的。

而三维物体是指在空间内占有一定体积的物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是处于这样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内。在电影院,我们感受到的3D效果依靠的便是我们的视觉。而视觉感受到物体的空间感便与我们的两只眼睛有关。

3D电影原理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image.png

那么在看完今天介绍完3D电影形成原理之后,是不是有立马想去电影院的冲动呢?如果有,那赶快带上今天所学的知识,去电影院感受一下3D电影带来的良好观影感受吧。

电影知识小百科 你不得不了解的几大电影知识

什么是出画入画?

出画入画是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

什么是大特写?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什么是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也称“渐显渐隐”。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什么是电影歌曲?

电影歌曲指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歌曲。根据歌曲对影片内容概括范围的大小、和在影片艺术结构中所起的整体作用或局部作用,电影歌曲分为主题歌和插曲。由于电影的题材、体裁、风格、样式不同,电影歌曲有群众歌曲、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风格。

什么是电影院线?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20年代初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电影院线;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业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电影院线。现在港台等地仍有些电影发行放映商采用电影院线体制。

什么是定格?

定格是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什么是多机拍摄?

多机拍摄是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影机,对同一场面同时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安排多机拍摄,以其中一、二台摄影机为主,拍摄大远景或表现主角的场面,其余摄影机则作为辅助,拍摄该场面中某些相应部分。多机拍摄有一次完成的优点,但也给现场拍摄工作,诸如布光、同期录音,以及各个摄影小组的隐蔽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胶片的消耗量也较大。

什么是多银幕电影?

多银幕电影是以特制放映机在多块银幕上同时映出不同画面的电影。观众在观看主要画面的同时,还能在其他银幕上看到有关细节。多银幕电影可以丰富影片内容,加深观众对影片的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