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自1896在上海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西洋影戏”,中国电影史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如此大的规模。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在北京诞生了,由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1905年还是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时代,此时的中国已经遭遇了八国联军以及各国列强的涂炭,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仍在签署。这块土地和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中国百姓,隐忍地接受着那些颐指气使的洋人们和他们的带来的一切。下面我们说的就是享有中国电影之父之称的任庆泰和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任庆泰是以照相发家的,他可是当时给老佛爷慈禧照相的人,被慈禧赏赐四品顶戴。放在现在那也是个文化宣传部的副部长级别的,作为当时的北京新鲜玩意,任庆泰深受老北京人的喜爱,任庆泰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成就和事迹,但我们今天就说他在电影行业的建树,任庆泰所建“大观楼电影园”(今大观楼电影院前身),是北京第一家带有专业性质的电影院。任庆泰用现在的术语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导演兼制片人。

说起《定军山》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中国第一部电影,说起《三国演义》大家更是耳熟能祥,但你知道《定军山》就是取自于《三国演义》第70回和71回蜀魏用兵的故事吗?《三国演义》中《定军山》讲述的是蜀国如何挫败魏国占领汉中的故事,而1905年中国还处与被列强欺负的时代,北京城里可谓是人心惶惶,任庆泰作为一位爱国人士在这个时候拍《定军山》电影不仅仅是发展他喜欢的电影艺术,更是为了鼓舞到时低落的中国士气。我们会根据它的类别分科幻、搞笑等等,而《定军山》放在现在应该归属于艺术纪录片,因为《定军山》就是由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以京剧的形式演绎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第一部电影看作是中国京剧的在上世纪的一个纪录片。

电影派别:左岸派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斯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的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